正义之殇:当法律人成为暴力的受害者
2023年10月,一则"女律师被当事人殴打"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据媒体报道,这位女律师在调解一起民事纠纷时,遭到当事人持续殴打,面部、头部多处受伤。事件发生后,社会各界纷纷谴责暴力行为,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:为何在法治社会,维护法律尊严的法律人反而成为暴力的受害者?
这起事件并非个案。据统计,近五年来全国律师协会受理的维权案件中,涉及律师人身安全的案件占比超过30%。律师在执业过程中遭遇威胁、恐吓、殴打的事件屡见不鲜。这不仅是对律师个人权益的侵害,更是对法治秩序的严重挑战。
从社会层面看,暴力事件的频发折射出当前法治意识的薄弱。部分当事人将律师视为"对立面",认为律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是在"与自己作对"。这种认知偏差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。同时,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程序繁琐、效率低下等问题,也容易激化当事人情绪,使律师成为"出气筒"。
从制度层面看,律师执业保障机制仍存在明显短板。虽然《律师法》明确规定了律师执业权利,但在实践中,律师执业场所的安全防护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等方面仍缺乏有效保障。特别是在基层法律服务中,律师往往面临更大的执业风险。
从文化层面看,传统社会对律师职业的认知存在偏差。部分人将律师视为"讼棍",这种负面标签影响了社会对律师职业的尊重。加之影视作品中律师形象的片面化塑造,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律师的误解。
维护律师执业安全,需要多方共同努力。首先,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,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律师职业的价值。其次,完善律师执业保障制度,建立律师执业安全预警机制。再次,加大对侵害律师权益行为的惩处力度,形成震慑效应。最后,律师行业自身也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,提高执业能力。
律师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参与者,维护律师执业安全就是维护法治尊严。只有当法律人不再成为暴力的受害者,法治社会的建设才能真正迈上新台阶。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,需要每个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,更需要制度保障的不断完善。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尊重法律、敬畏规则的社会环境,让正义不再以流血为代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