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方案》

一、实施目的

为了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,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、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制度,特制定本绩效工资实施方案。

二、实施范围

本方案适用于本事业单位全体在职工作人员。

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方案

三、绩效工资的构成

  1. 基础性绩效工资
    • 根据工作人员的岗位等级确定,占绩效工资总量的一定比例(例如70%)。岗位等级越高,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越高。这部分工资相对稳定,按月发放,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社会对该岗位的基本价值认可。
  2. 奖励性绩效工资
    • 占绩效工资总量的剩余比例(30%)。这部分工资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、工作态度、工作创新等方面的考核结果来发放,具有较大的灵活性,旨在激励员工积极工作,拉开收入差距。

四、绩效考核办法

  1. 考核指标体系
    • 工作业绩(50%):包括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、工作成果的质量和数量、工作目标的达成程度等。例如,对于教师岗位,教学任务的完成、学生的成绩提高、科研成果的产出等都是重要的业绩指标;对于医护人员岗位,患者的治愈率、医疗服务质量等为关键业绩指标。
    • 工作态度(30%):主要考量工作人员的出勤情况、工作纪律、责任心、团队协作精神等。如有无迟到、早退、旷工现象,对待工作是否认真负责,是否积极配合团队其他成员开展工作等。
    • 工作创新(20%):对工作方法、技术、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进行评估。如提出新的教学方法、医疗技术改进方案,或者在单位管理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被采纳等。
  2. 考核周期
    • 考核分为月度考核、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。月度考核和季度考核为预考核,主要是对阶段性工作进行评估,发现问题及时调整;年度考核为综合考核,考核结果直接决定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额度。

五、绩效工资的发放

  1. 基础性绩效工资发放
    • 每月按照既定的岗位等级标准,由单位财务部门按时足额发放到工作人员工资账户。
  2. 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
    • 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确定每个工作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系数。考核优秀的工作人员系数较高,如1.2;考核合格的系数为1;考核基本合格的系数为0.8;考核不合格的不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。然后用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乘以个人系数,得出个人应得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数额,在次年年初一次性发放。

六、监督与管理

  1. 成立绩效工资考核监督小组,成员包括单位领导、职工代表等。监督小组负责对绩效考核全过程进行监督,确保考核的公平、公正、公开。
  2. 定期对绩效工资实施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,根据单位发展战略、岗位设置变化等因素,适时修订考核指标体系和工资标准,使绩效工资制度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。

通过本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的实施,期望在本事业单位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,提高整体工作水平,实现单位和员工的共同发展。